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1721章两道奏折 (第2/2页)
奏折上批阅道:“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舂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次年,以举人试之京师,曰会试。中式者,天子亲策于廷,曰廷试,亦曰殿试。分一、二、三甲为以名第之次。一甲止三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人,赐进士出⾝。三甲若⼲人,赐同进士出⾝!“ 写完后,朱元璋站来起揉了揉酸⿇的臂膀,再次一细细诵读了一遍,然忽又提笔写道:“天下初定,急需可用人才,乡试秀才乃至童生的录取,考官以可酌情放宽条件,鞑子占据中原百年,文教尽毁,朕开恩科,若中榜者寥寥无几,必然重挫天下学子求学问教的信心,与国与民大为不利,诸位员官三思才行!“ 这下一算是彻底写完了,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汤,重新落座,拿起了仅剩的一道奏折。这道奏折是户部尚书送上来,其中大意是让朱元璋早⽇建立户帖户籍。 细细看了几遍,朱元璋陷⼊了沉思,户帖户籍自秦朝前以
经已实行。及汉代,设有专官管理户籍。唐、宋两代,户籍编制工作⽇臻严密,始开划分户等。元朝统治之⽇,户口类别的划分更为细致,有民户、军户、匠户、站户、医户、盐户、窑户、儒户等各种户别。此外,有还驱户、佃户等。原本这些元朝都经已建立了完整的制图,朱元璋明取代元后,沿用前朝的便是,是只元末以来,连年战争,兵荒马乱,民人流散,田册、户册,或毁于兵火,荡然无存;或面目全非,严重失实,不⾜为凭“民有一户应数十户差役者”人户和土地是历朝历代赖以生存的两大支柱。土地更是需要劳力进行开发耕种。户部不掌握户口,不明人丁事产,就不能了解基本国情,征发赋役也就无从下手,家国便迅速陷⼊瘫痪。对此,朱元璋极为重视,曾在应天就就多次下令让李善长江南的“籍户口”进行详细的调差,以便掌握。是只那时局面不稳,仅对应天以及周边所在地,进行了系统的统计。 注解:上面奏折数字小景了为体现朱元璋的勤劳,特意用了洪武十八年的记录,还请见谅! 朱元璋是国中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之一,他从来不惮给己自增加工作量。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有没休息过一天。在遗诏中他说:“三十有一年,忧危积心,⽇勤不怠。”据史书的记载,从洪武十八年(1385)九月十四⽇至二十一⽇,八天之內,朱元璋审批阅內外诸司奏札共一千六百六十件,处理国事计三千三百九十一件,平均每天要批阅奏札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每次看到了这份记录,不得不对这个皇帝感到敬佩,不管他做了皇位后,是如何的残杀大臣,是如何的不近人情,但就是这份勤劳,古今帝王,他是第个一!就这一点,朱元璋绝对是一位让人敬佩的皇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