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八章  (第2/2页)
废公,应该无碍。”    李诗道:“我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也无碍吴三桂的匡复了。”    “应该是。”    “那就行了。”    一顿,姑娘接问:“此地有不少名胜古迹,听说过么?”    “久仰!”    “去过么?”    “这是我生平头一次到云贵来。”    “跟我一样,可愿去游览游览?”    “这时候?”    “不错。”    “适合么?”    “有什么不适合?”    “我所以要多留两天,是为了…”    “我知道,可是你能怎么看?能一天到晚紧盯着,何妨偷得浮生数日闲,为自己过两天?”    李诗为之双眉一扬:“姑娘说得有理,暂时抛开一切,咱们现在就走。”    他站了起来。    姑娘带着醉人的笑,跟着站起。    “昆明”四季无春夏,气候温和,居民乐于园艺,城内外万紫千红,加以山清水秀,故有花都之名。    “滇池”昆明波涛南红雄,金碧晃漾银河通,平吞万里象马关,直下千仞蛟龙宫,天外幽峦分点缀,云阁海树人空蒙,乘槎破狼非吾事,已斩渔竿作钓翁。    “大观楼”君子垂芳讯,达人垂大观。    “罗汉山”、“三清阁”、“龙门”、“达天阁”    “一日烟波十二时”、“金马山”日出、“高烧”、“升庵祠”、“华亭寺”、“太华寺”、“圆通寺”、“太和宫”、“黑龙潭”、“昆明温泉’,…”    “昆明”的名胜古迹差不多都游遍了。    怪的是百姓平静、安祥,似不知刀兵之将起,战祸之将至。    李诗、罗梅影不免暗暗诧异。    “吴三桂将起事,难道百姓一点都不知道?”李诗道。    “或许他们不愿先惊扰百姓,弄得人心惶惶。再不就是他严守机密,怕消息外泄。”罗梅影道。    要是还有别的原因,那只有吴三桂知道了。    吴三桂终于起事了。    这一天,他穿了大明衣冠,率领若干将土,到永历帝坟前致祭,祭毕,大哭,这一哭,引起下少人忠愤。    随即,他杀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兴明讨虏檄文。    在檄文里,吴三桂自称“原镇守山海关总兵官”今奉旨总理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    檄文中又说:    “深悔在李自成窃据北京时,借了夷兵十万,不料狡虏逆天背盟,乘我内虚,雄据燕都,窃我先朝神器,变我中国冠裳,深悔拒虎进狼之非,正欲反戈北指之时,遇先皇帝三太子,太子年甫十三岁,只好避居僻壤,养晦待时,选将练兵,密图恢复,今时机成熟,定时甲寅年正月元旦,恭奉太子祭告天地,敬登大宝,建元周咨。    这,李诗、罗梅影都亲眼看见,于是他二人放心的走了。    吴三桂于康熙十三年发难起事,在康熙十七年八月去世。    康熙廿年二月,吴军残余被围在“昆明”到十月间,城破,吴世番自绝,至此,吴三桂的“匡复”终止。    康熙为谋求大清帝国彻底统一,而决心下手削三藩,否则,已经六十二岁的吴三桂,永远不会冒险反正。    康熙之错,错在发动得快了些,倘若能多等几年,等吴三桂老死,就可避免长达八年的战祸。    然而,康熙年少,年少之人性急,不足深怪。    康熙向吴三桂挑战,挑起如此大祸,却能从容应付,他分遗雄师,驻扎儿个险要地点,节节策应。    康熙第一胜着,在浙江,派兵部侍郎李之芳到杭州,总督浙江军务,解决了耿精忠的几名大将。    康熙第二胜着,在江西,派安乐王岳乐为定远平寇大将军,进驻南昌,逐一收复了失地。    康熙的第三胜着,在西北,运用曾经反对削藩的图海,任命为“抚远大将军”率领满洲八旗精锐,败平凉王辅臣,解后顾之忧。    吴三桂之错,错在滞留常德与附近的松滋,他梦想与清逆划江而守,平分天下,而康熙却指挥若定,处处主动,居然能以一个生长深宫的年少之人,击败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的确令人不能不刮目看。    所以,他能成为“康熙大帝”使清的国势达到极峰,不是没有道理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