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平易近人陶凯 (第1/2页)
平易近人陶凯 最近不少书友问陶凯。 这里小景说明下一:陶凯教授乡里,他知识渊博,尤工于诗,时于同辈张仲举、朱昌龄等人,以诗文相往来,以诗画相交友。明李贽说他“姿性过人,才⾼学博,识见卓远,为文千言立就”这个评价是很⾼的,的确陶凯也成为当时文坛之首,名声越来越大。他的一生,只求学名,不求官名,亦常非难得的。当时,凯撰写的《政绩录》、《四库全书存目》,尝主杭州施氏家塾,明太祖闻名造访,求筹进取策,曰“群雄所据地,未可与争,元虽有地,政衰民怨,是空地耳,取之易也”太祖奇之,谓凯曰:“会有重遇⽇。”时后,洪武元年,明太祖遣官奉书,送陶凯之故里,劝他进京当官,他不愿⼊仕,即离家远走,游学湖海,期限已到,仍不回来。激起明太祖大怒,再发谕旨“陶凯不应诏,可取族人首级回”得知谕旨下达的消息,陶氏族人,人人大惧,派人四处寻找,终于找到了陶凯,陶凯经三思熟虑。他说,不遵谕旨,陶氏百姓必遭殃祸害,造成生灵涂炭,闯下天大的罪。为使全族免于満门抄斩。他不得不下决心,应诏进京。 陶凯进京后,即令他修《元史》,成书后,授以翰林应奉,纂编《大明集礼》,后做了大本堂老师,教授王子楚王。洪武三年,凯当了礼部尚书后,先在乾清宮左边建奉先殿,制定军礼及品官坟莹之制,《明史》修编,又制乡饮酒礼,采用周官《仪礼》及唐、宋之制,参定其仪。凯独任,定科举式,明年会试,凯允主考官,取吴伯宗等百二十人,程文进御,凯序其首简,遂为定例。太祖尝谕凯曰:“事死如生。朕养已不逮,宜尽追远之道。”洪武六年为湖广参政,八年,起为国子祭酒,后改晋王府左相,先后与张筹编集《昭鉴录》,与詹同更撰九奏乐章,又修《洪武正韵》等。“凡稽古礼文事,多公论定,又兼领翰林学士,诏令封册,歌颂碑碣,时时命公,文章逐盛传于世。”从上看出,陶凯对于制定明代乐章礼仪,典章制度,用尽精力,付出心⾎,作出努力,做出贡献。命詹同更撰是的凯首唱,诸臣俱和。明太祖称“一时诏令、封册、歌颂、碑碣、多出其手”又称“措辞陈义,各当其体,沛然为一代之用。” 陶凯常非关心族人和家乡的生产、生活,他在已修元史时,于洪武三年以礼部尚书十八世孙的名义,为族谱作序,记述长潭村从唐末以来的历史和村庄的变化。并对长潭村附近,进行考察,作出了《长潭八景记》,即象鼻⾚壁、鹗翥翠屏、岩门过月、石室栖云、山亭陈迹、龙湫奇踪、长湖坐钓、后岭观耕。景景有诗,如《长湖坐钓》,陶凯作有:“用不扁舟过远方,祗将蓑笠钓湖旁。斜风动处心仍静,细雨飘时趣亦长。渭⽔披纶称吕尚,富舂隐迹有严光。晚来折取垂丝柳,穿个鲜鳞⼊醉乡”诗歌,为《长湖坐钓》增添诗意和景⾊。 陶凯之死,是明代典章制度而造成的,陶凯是一位博学多才,很有远见,交友甚广,见闻甚多的人。朱元璋看中他的贤慧⾼智,渊博学识,问求于他天下太平之策,凯本于天下太平,百姓安康,向朱元璋奉计献策,朱元璋阅了陶凯的不少书籍,为求天下太平,得益匪浅。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