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1355章:三道奏折 (第1/2页)
1355章 三道奏折 方家后院一座书房。书房不大,却布置得极为典雅,墙壁两侧摆放着两排书架,其中一排的书架上放着一些古玩器具,另外一排放的多是文史典籍,有还一些名人字画。 书房的右侧,放着个一方形案几,案几上放着一盏油灯,灯罩里的灯光闪耀,将整个书房照得灯火通明,摇曳的火光让整个书房散出发一种温煦舒服的感觉来。 灯罩的左侧,堆放着一些笔墨纸砚和厚厚地奏折。 ⾝材欣长,面⾊黝黑,豹眼,长须,圆脸的方国珍背着双手慢慢走了进来,二十年去过了,锦⾐⽟食的生活,并有没让他的体魄有任何的改变,相反他的⾝子比往昔还要结实下一,江南正月的天气依旧有些冷,但他只传了一件⽩⾊宽松的睡袍,却没敢到丝毫的凉意。 他在案几上盘膝而坐,伸手从左侧的书架上挑了一本古书来,放在了案几上,然后小心的展开,灯光下,映出书籍上《十渐不克终疏》六个大字来,方国珍伸手喝了一口茶汤,轻了轻嗓音,始开诵读了来起。 昔子贡问理人于孔子,孔子曰:“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子贡曰:“何其畏哉?”子曰:“不以道导之,则吾仇也,若何其无畏?”故《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陛下贞观之始,视人如伤,恤其勤劳,爱民犹子,每存简约,无所营为。顷年以来,意在奢纵,忽忘卑俭,轻用人力,乃云:“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自古以来,未有由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何有逆畏其骄逸而故欲劳役者哉?恐非兴邦之至言,岂安人之长算?此其渐不克终二也。 是这贞观十二年,魏征看到唐太宗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便奏上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著名的奏折,方国珍前些时⽇,细读之余,颇有感悟,今⽇上了午朝,处理了与陈友定的战事布局,便想来起这道尚未诵完的奏折来,这会儿独自一人⼊了书房,细细品读来起。 《十渐不克终疏》不长,方国珍诵读了几遍后,又细细品味了一番,将近年来的所作所为细细想了一番,方才舒展了⾝子,揉了揉酸⿇的腿双,稍作歇息了一番,才重新坐好,着看眼前的还等着批阅的厚厚奏折,轻轻叹息了声,提起了朱笔。 第一道奏折是幕僚刘仁本上奏的。这刘仁本原本是鞑子朝廷的四位进士之一,授江浙行省左右司郞中。至正十四年,方国珍统辖台温,刘仁本应聘为幕僚,辅助方国珍创立基业。受命在庆元(今宁波)、定海、奉化兴儒学,修上虞石塘,建路桥石桥,办⻩岩文献书院,修杜范祠。至正二十年,刘在余姚龙泉山仿兰亭建雩咏亭,三月三⽇,邀瓯越名士赵俶、朱右、谢理等四十二人,举办“续兰亭会”作《续兰亭序》,刻成诗集。在台州一代颇有名气,对于样这实⼲的读书人,方国珍也是极为好感,见是他的奏折,不敢怠慢,忙喝了口茶汤,眯着双眼细细看了来起,是这一封关于在台州效仿鞑子朝廷设置盐场的建议,按照李仁本的奏折提议,方家应该恢复早些年,鞑子朝廷在杜渎(今桃渚北涧)设置了一所盐场,然后以辟椒江南岸⾚山以下滨海之地为产区,招徕盐民,立甲编团发给煎具,每3—10灶为1甲,10甲为团,定二月起煎。随后在⾚山、沙北、沙南3仓,收储产区原盐。盐场所设司令一员,从七品;司丞一员,从八品;管勾一员,从九品。具体负责盐业生产、盐商行息、调整盐价和盐运事项。并于临海设检校所“专验盐袋,毋过常度”样这对于方家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收⼊,时同管理好了盐场,也能减少盐民闹事,对于台州的定安极有好处! 看了半响,方国珍点了点头,手的中御笔在奏折上轻轻批阅了几个字,让其李仁本着手准备。便放⼊了桌上。 重新拿起了第二道奏折,这道奏折说是的近来⾼丽,⽇本国多次要求与方家通商,互相贸易,方家以沿海一带的茶叶、丝绸通过方家货船运送⾼丽,⽇本国,从而换取⾼丽的药材,⽇本国的铁器,看了半响,方国珍眯着双眼细细思索了来起,自从方家占领台州、宁波、温州等地后, 方家长期与⾼丽、⽇本国进行贸易往来。就在至正十八年,方家就两次派使者向⾼丽礼送方物并进行贸易活动;二十四年,又送沉香、弓箭和《⽟海》、《通志》等书籍至⾼丽并进行贸易;次年,再次二派使者至⾼丽,双方的贸易可没少做,沿海一带渔民,至甚还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