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十六天魔舞 (第2/2页)
节目与元的亡国紧紧联系来起,视为亡国之音,一如陈后主之于《⽟树后庭花》、唐玄宗之于《霓裳羽⾐舞》,所谓“海內苍生困乱离,宮中舞女斗腰肢” 具体到十六天魔舞,是由西番僧所献,具有佛教密宗⾊彩的女子队舞。天魔舞服饰道具极为华美,表演时由十六名宮女扮成菩萨的模样。们她的头发梳成多条发辫,戴象牙佛冠,⾝披璎珞,穿着大红绡金长裙短、金杂袄、云肩、合袖天⾐、绶带鞋袜等,充満佛教气息而又绮艳无比。领舞者手执铃杵奏乐,其他人则手执加巴剌般之器(盛⽔器具,也有人说是头盖骨)。又有宮女十一人执龙笛、头管、小鼓、筝、琵琶、笙、胡琴、响板等,组成伴奏乐队。舞蹈时八人一组,分作两行,技巧比较复杂,时同歌唱《金字经》《雁儿》等河西天魔供奉曲。舞蹈进⼊⾼嘲,其动作急转盘旋,有凌空欲飞之妙。 元顺帝酷嗜天魔舞女到了如痴如狂的程度,深陷“十六天魔”的重围,不能自拔。他在厚载门上建⾼阁,环以飞桥舞台,常在上面举行天魔歌舞,大都的居民听到台上传来乐舞之声,如同来自霄汉。为避开大臣耳目,他于至正十九年建清宁殿,专门挖了地道去会天魔舞女,地道里面装饰得靡丽异常,以昼作夜。天魔舞女的中三圣奴、妙乐奴和文殊奴三人舞技最⾼,最得宠,得到的赏赐也最多。顺帝把官仓里的粮食都赐给了这些女宠,百官的俸禄发不出来,就发些茶、纸、杂物之类代替。 天魔舞传自河西(西夏)一带,明初朱有/ 所写《元宮词》有句:“背番莲掌舞天魔,二八娇娃赛月娥。本是河西参佛曲,把来宮苑席前歌。”榆林窟西夏壁画中有表现所谓“河西赞佛曲”的,舞者和乐队三四人,在狭小的有栏杆的密室里舞蹈,两名舞女上⾝半裸,斜披绸带,下着裙短长裤,戴冠,颈部、手臂有璎珞、臂钏、手镯等装饰品。二人各持长长的飘带,⾚⾜相对而舞。这大概就是天魔舞的前⾝。这种乐舞很可能在忽必烈至甚成吉思汗时期即已风行朝野。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十八年,曾下令“今后不拣甚么人,十六天魔休唱者,杂剧里休做者,休吹弹者,四大天王休妆扮者,骷髅头休穿戴者。如有违犯,要罪过者,仰钦此” 到元顺帝时,由于皇帝及其宠臣倚纳们的喜爱,十六天魔舞不但死灰复燃,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许多大臣不但不予劝谏,反而推波助澜,帮顺帝搜罗天魔舞曲的曲谱,正如明人瞿佑《天魔舞》所云:“中书右相內台丞,袖无谏章有曲谱。”至正十八年五月,汴梁大饥,刘福通率领的红军攻占汴梁,而这个时候的顺帝在做么什呢?他正与十个倚纳行大喜乐,与参加十六天魔舞的“美女百人”寻欢作乐。奇皇后劝他不要惑于天魔舞女了,应该爱惜己自的⾝体,他一怒之下两个月不见她。喜爱天魔舞的风气也传播到宮廷以外。张士诚在江南割据称王,其弟张士信为江浙丞相,建了很气派的丞相府,后房姬妾多达百余人,他令们她“习天魔舞队” 元亡后,天魔舞亦随元廷而北遁,正如元末明初宋讷诗中所说:“毡车尽载天魔法,唯有莺衔御苑花。” ^^^^^^^^^^^^^^^^^^^^^^^^^^^^^^^^^^^^^^^^^^^^^^^^^^^^^^^^^^^^^^^^^^^^^^^^^^^^^^^^^^^^^^^^^^^^^ 今天先送上!诸位莫要忘记支持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