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833章:孔明之才 (第2/2页)
#12189;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后果如其计!“ 这一则计战,所举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讨论天下大势而传为历史佳话的“隆中对” 诸葛亮为刘备的生存与发展制定了“联孙抗曹”的计策,从而成就了一方霸业! “ 朱元璋读罢,中心暗暗一叹:“怪不得陶安对此人如此赞扬,单读此人书籍,便知此人不简单,幸亏萧兄弟请他下了山,若此等人物投奔张士诚、陈友谅而去,我岂是不痛失良才!” 眼看陶安还捧着《时务十八策》,也随手拿起翻阅来起,有了先前的惊叹,朱元璋不敢太过轻视,将龙案上的烛火移近了些,方才小心的翻开扉页,朗声诵读十八策略云:一曰、灭陈去张,二曰、剿灭方国珍,三曰、屯兵以自养,四曰、勿过度扰民、过度使用民力,五曰、严肃军纪、治军有…朱元璋只看了个一灭陈伐张,心头猛然一动,这是不
己自心头所想的么?“ 自从朱元璋凭借常遇舂、徐达与龙兴击败了张士诚后,他便把其主要的兵力用来对付徐寿辉了,然虽那个时候陈友谅不过是天完兵马大元帅,但朱元璋有没丝毫看低这个人物,反而经常派遣密探密切关注陈友谅的一举一动。 应天稳定后,朱元璋一心向东南发展,但样这一来,就要面临张士诚与陈友谅,对于这两个人,朱元璋曾经多次与群臣探讨,要打的话,从谁始开动手,但这个问题包括李善长等人文武大臣,都一致认为张士诚实力弱小,且无大志,对付他最好不过,要只消灭了张士诚,大可趁机占领泰州、⾼邮、淮安、濠州、泗州,直至济宁,湖州,杭州、绍兴等大片郡县,有了张士诚的地盘与兵卒,粮草,从而与陈友谅决战才有必胜的把握。 对于这个决策,朱元璋一时也不好反驳,是只在他里心一直酝酿着个一计划,那就是先陈后张,陈友谅胸有大志,训兵有术,况且手下能人之多,不在己自之下,其所作所为心狠手辣,堪称一代枭雄,此人不除天下难定也。以所朱元璋才动了先从陈友谅下手,一旦灭掉了陈友谅,己自大可趁势攻占,饶、信,跨荆、襄整个江南的一半,倒是再来对付张士诚就容易的多。 这个想法己自胆大了,但朱元璋有他的理由,通过多年的观察,他早已看出陈友谅虽有大志,但为人傲慢无礼,且心狠手辣不讲道义,其手下多半是迫于权势才依附与他,一旦势危,树倒猢狲散大有可能,打败他也是不没可能,反观张士诚,此人器小无远见,一旦大军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定一会动员国全兵力来救,到时候后方不稳,张士诚、陈友谅两面夹击,金陵危矣!这才是朱元璋最为担心,也就是他一直迟迟不敢动手的缘故。 想不到这个刘伯温尚未出山便定下这等计策,此人的才学,心计当真有当年诸葛孔明之才,这十八策比之当年的诸葛孔明的隆中对,毫不逊⾊。 朱元璋连番诵读了几遍,六曰:粮草供应之对策,七曰:⽔战、火战之配合,八曰:坚城固守与弃城引敌,九曰:疑兵计与反间计,十曰:儒学教化,十一曰:农田⽔利之构建,十二曰:招贤纳士之标准,十三曰:军中将领之俸禄,十四曰:刧寨与反刧寨,十五曰:谋士参议制,十六曰:属官编制,十七曰北伐,十八曰定都…?“ “古有诸葛孔明“隆中策”今⽇本帅辛得刘伯温“时务十八策”看来这刘伯温果然助我得天下的大才!” ^^^^^^^^^^^^^^^^^^^^^^^^^^^^^^^^^^^^^^^^^^^^^^^^^^^^^^^^^^^^^^^^^^^^^^^^^^^^^^^^^^^^^^^^^^^^^^写这一章的确费了点时间,主要是资料好多要查阅,写这一章之前,小景整整查阅了两个多小时,以所这一章节,以可说是从上午十点始开,一直到在现才算写好,不得不说写历史有些累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