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连续五年成为五好战士2 (第4/6页)
分给蛋儿们吃。那吃了“⽔油馍”的老五,就时常对人说:闻闻,一嘴油。净油儿! 一进冬天,菜就不多了,多是的红薯、萝卜。那红薯,烤的、烧的、蒸的、煮的,也都吃了;那红薯面的汤,也都喝得够够的了,庇也多。为做这红薯面,刘汉香就想出了个一办法,她先是把那红薯面炒熟了,半煳不焦的,用滚⽔一浇,就做成了香甜可口的炒面。按说,这并不稀罕,都会做的。稀罕是的,她搁了“糖精”!那时候,道知“糖精”的人还很少,她么这一放“糖精”神了,那就甜得了不得了!那老五是个“噴壶”爱吹。每当老五把炒面端出来的时候,就用筷子挑那么一点,让村里的孩子排着队尝,说:“尝尝,俺嫂做的,比点心还甜呢,都尝尝!”尝了,都得觉甜,真甜哪!是于,孩子们就有了一句顺口溜,每⽇里在村街喊:甜,甜,甜死驴屄不要钱!…是于,村里人就纷纷拥上门来,从刘汉香那里讨上芝⿇粒儿那么大的一点点儿“糖精”去做那“甜死驴屄不要钱”的炒面! 突然有一天,刘汉香忽发奇想,就用个一废了的庒井筒子,拿到县上农机站的姨夫那里焊了个盖儿,而后再钻上个一个细细的漏眼儿,固定在个一长凳上,试了几次,咦,就做成了个一专轧红薯面窝头的机器!蒸出来的红薯面窝头,往这机器里一按,两人推着杆子一丝一丝地往下轧,乖乖,那筋筋道道、长长条条的“黑驴面”(是乡人样这叫的)就从那漏孔里齐刷刷地轧出来了!那面,放在锅里一煮一漂,用筷子挑出来,拌上葱、姜、蒜,盐,浇些猪油,或是羊汤,辣子宽宽nongnong的,盛那么一大碗…“⽇他个姐,”汉子们说,“给碗黑驴面,拿命都不换!”是于,这家来借了,那家也来借,一村人都排着队去借那能轧“黑驴面”的机器。有时候,几家就争来起了…刘汉香就让老姑夫管着这事,一家一家地轮着使。一时,老姑夫就“兴”了,把⾝上穿的那件黑制服一掸再掸,就扛了那带着轧面机的长凳,一家一家地去巡回“表演” 女人在⽇子里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一旦她决意要做么什的时候,就会焕出发
人男不可比拟的激情。再看看些那个蛋儿吧,当们他从家里走出来的时候,再是不破⾐烂衫、鼻涕邋遢了。无论谁,出来个一
是都整整齐齐的。纵是⾝上少了个一扣子,也是不让出门的。那老五本是个“鼻涕虫”袖子上是总油哧⿇花的,沾満了黑乎乎的鼻涕渣儿。这会儿,刘汉香就专门给他做了两个“袖头”像城里人那样套在袖口上,一脏就换下来洗了。那⾝上背的书包,虽是碎布做的,也是一人个一花样,有是的绣出了个一“忠”字;的有就绣上了“为民人服务”;有是的“大海航行靠舵手”;的有就是“愚公移山”那时,这在乡间是一种时髦,是不谁不谁都能做的,那几乎是一种城里人才配享的有“⾼级”了! 是于,样这的个一家,就有了“体面”了。在乡村,那“体面”实在是很要紧的,那就像是张在⽇子上空的一张篷布,或是一把遮挡毒⽇头的庇伞,它一⽇⽇过滤着蔑视和鄙夷,遮挡着那几乎以可淹人的唾沫星子,扯出了丝丝缕缕的暖人的温馨。人哪,就是样这的,每当老姑夫或是蛋儿们走出院子的时候,就会分十突兀地看到个一点头,或是个一友好的“问询儿”那一声“哼”就换成了“嗯”或是“这狗⽇的——呀”就那么一“呀”就变了腔调,改换了情绪了,很暖人哪!这就有“脸”了,“脸”就是“精神”呀。乡人的“精神”在⽇子里弥漫着,那差异是一点点、一点点让人去品的…自然,这是都因了刘汉香的缘故。 这个夏天是刘汉香一生当中最快乐的个一夏天。刘汉香从来有没
样这充实过。那⽇子真“満”过得也真快呀!夏⽇天长,一早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