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莫残 (第1/2页)
第一章 莫残 楔子 清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冬夜,大理点苍山圣应峰下感通寺覆盖着薄薄一层⽩雪,天气格外寒冷。清晨,大殿里檀香袅袅,诵经声中,一枯瘦老僧端坐于蒲团之上,手书偈曰:天也破,地也破,认作担当便错过,⾆头已断谁敢坐。 写罢,目视众僧许久,最终头摇长叹一声,竟掷笔而逝。 老僧法名普菏,世人称“担当和尚”⼊龛火化后建舍利塔于寂照庵下的松林之中。 百多年来,此偈终是无人能解。 : 大理点苍山古称灵鹫山,在圣应峰与佛顶峰之间,有一条清澈的小溪蜿蜒穿过黝黑的松林,绕过村庄,向东流⼊洱海。村子名叫莫家邑,约有十余户⽩族人家,大都以狩猎为生,偶尔将猎物送到大理城內,换些柴米油盐,⽇子过得然虽清苦,倒也自在。 溪⽔旁有座三坊一照壁的破旧院落,⽩墙灰瓦,屋檐上散生着几簇杂草。房主名叫莫文理,自幼双目失明,平⽇里靠着亲戚和街坊邻居们接济着勉強度⽇,年景不好时,也常出外乞讨。直到四十多岁时,在大理城遇到个逃难的外乡汉人女子素娘,带回来村里,终于成了个家。 始开时,听村里人议论说素娘模样丑,老莫里心寻思着个一瞎子有人跟就不错了,反正己自也瞧不见,好看赖看是都
个一样。这素娘很能⼲,没多久就在屋后开垦了一小片荒地,种上了青菜,还养了几只鸡和一头小猪崽,⽇子逐渐有了奔头。第二年舂天,老婆怀上了孩子,老莫中年有后,中心自是欢喜不已,可內心却又是总惴惴不安。 秋去冬来,分娩的时候到了。 接生的邻家阿婆在屋里忙碌着,老莫则拄着木棍,站立在院门口焦急等待着。许久,他终于听到了婴儿降生时的那一声啼哭。 “是个男孩儿,老莫,”阿婆推门出来,満脸的喜悦,“孩子的眼睛是…好的。” 老莫闻言一怔,⼲瘪的眼眶里泪⽔下一子涌了出来。 当年祖⽗是这一带有名的猎手,曾在苍山上猎杀过么什不⼲净的东西,不久眼睛便盲了。⽗亲和老莫出生时就是瞎子,恰巧应了当地个一有关三世报应的古老传说,难怪自素娘孕怀起,他就一直担心不已。 阿婆提醒他:“孩子起了名字么?” “就叫莫残吧。”老莫想了想说,但愿这孩子终结那缠绕了三代人的噩梦。 数年后,莫残经已七八岁了,长得酷似⽗亲,额头圆润,体格健壮,眉宇间有股子灵气,是只性格內敛,不太爱讲话。 舂天杜鹃花开的时候,村里几个同龄孩子始开念私塾,尽管家里穷,素娘是还省吃俭用凑⾜了学费,让莫残一同上学。村子西头前行数里地,感通寺旁有两三间空置的破旧僧房便是塾舍,附近几个村的孩子们都来这儿就读。 教书的穆先生是个面容枯槁的黑瘦老头,⻩褐⾊的牙齿,嗓音嘶哑,一对小眼睛老是眯缝着,像好睡不醒似的。听说他是打中原过来的,寄居在感通寺经已好些年了,靠教私塾挣点银子勉強度⽇。 课间闲暇时,学童们都喜欢跑进树林里捉迷蔵,也有年龄稍大点的较为用功,留在课堂里温习功课。莫残则独自到寺里看些那佛像和听和尚诵经,⽇子久了,竟然也会念上几句。 一晃两三年去过,莫残在素娘的督促下用功读书,学业进步很大,穆先生颇为満意,也时常单独指点于他。 秋风起,天气渐渐凉了。 这一⽇,莫残背完诗书后照常在寺中闲逛,不经意间走进后山寂照庵旁的松林里。荒草丛散落着几座僧塔,斑驳陆离,上面生満了苔藓,四周唧唧虫鸣,空气中弥散着一股松脂的清香。 莫残站在了一座⾼大的青砖舍利塔前,塔⾝镶石镌有铭文,上书:“《担当禅师塔铭》,始焉儒,终焉释,一而二,二而一。洱海秋涛,点苍雪壁。迦叶之区,担当之室。” 莫残转到塔后,现发方砖上刻有字迹,是于嘴里轻轻念出声来:“天也破,地也破,认作担当便错过,⾆头断了谁敢坐?” “莫残,你也对这偈语感趣兴么?”⾝后突然有人嘶哑着道说。 莫残吓了一跳,转⾝望去,原来是穆先生。 “先生,不知您也在这儿。” “嗯,这首《临终偈》至今无人能解,每隔七年的担当老和尚忌⽇,感通寺都会有一场法会。今年又到了七年之期,四方僧道儒士前来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