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28章一闻到这种味 (第1/2页)
第28章 一闻到这种味 娱乐片路线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次不成熟的市场体系下的中国电影业的自毁长城,就像戈的改革,是一次对前苏的彻底瓦解一样。 就像百团大战那样,把几支破枪烂铁,拼拼凑凑地全部家当一下子推上去,从而赢来了以后中国电影数十年的被好莱坞大片压制,围剿的悲惨结局。 上影厂在娱乐片大潮中拍的枪战,娱乐片应该说在当时中国的电影界是最娴熟的,也最有可能晋级成香港电影的那种类型电影的。 江海洋拍摄的《一无所有》,张建亚拍摄的《三毛从军记》甚至第四代女导演黄蜀芹拍摄的《超国界行动》都取得可观的票房。 这类影片比长影厂拍摄的那些胡编滥造的革命题材影片,其它厂拍的一些故事生涩,场面幼稚的影片相比,的确具有着上影传统施加在影片中的独特天赋,但是,第五代在上影也注定是悲惨的。 张艺谋,陈凯歌这些日后第五代的领军人物,当年他们却走的是一条与商业片背道而驰的路线,挑战影像传统,挑战传统价值,挑战主流意识。 这些种种的近似于地下电影的额外元素,使这些影片更容易在商业片的无伤大雅的氛围中脱颖而出,在中国,政治的加盟,往往使一部电影充满暧昧,吸引人们的关注。 《红高粱》,《黄土地》,《一个和八个》这些影片中,无一不是充斥着对革命历史的重新解释与非英雄化的演绎。 当第五代导演在上海还在按照主流意识或者回避主流意识进行他们的讨好观众的娱乐需求的时候,张艺谋那一帮们,却在政治的边缘地带,挑起了一个热点,凭借着中国微妙的对政治因素的运用,借力发力,打上了中国影坛,走向了世界影坛。 张艺谋们的成功的第五代无一不是在小厂,在娱乐片的领域之外,取得了国际性的名声,而上影厂的第五代,他们是当年最接近好莱坞电影风格的。 但是他们不知道曲线救国的道理,几十年如一日地拍摄那些明亮的,曲折的,流畅的但注定不敌好莱坞的娱乐片,最终,他们被淹没在那些大同小异看不出个性色彩的打打闹闹的影片中,更风卷残云一般地随着娱乐片的热潮过去,被扔进了垃圾堆。 第五代的江海洋不得不去拍一部电视剧《一江春水向东流》,向老上海的经典电影暗中救援,企图凭着这一根救命稻草重新激荡上影的昔日辉煌。 上海,这个第五代里的领军人物张艺谋弃若弊履的城市,现在日益成为世界电影的关注焦点,一些境外的影片纷纷把上海作为背景。 甚至连台湾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把故事从小岛搬到了大上海,最终因水土不服,成为一个过街老鼠,在世界电影。 甚至包括外国的科幻片都把上海作为背景的情况下,上影的本土导演的那种焦灼情绪是强烈的,眼看着一个个摄制组开进了一上海,一部部上海题材的电影代替了西部片的那种蛮荒与苍凉开辟了娱乐电影的新领域,上海的导演可谓用心急如焚来形容,所以《做头》导演百般抵毁第五代摄影师候咏拍摄的《茉莉花开》,认为电影中的上海风味不地道,这完全是一种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酣睡的心态在作怪。 在这样的情况下,混在电影边缘的赵土根导演的心里也是焦灼的,他想拍电影,但是上海电影的一蹰不振,使他更是望电影而兴叹。现在上影集团的大部分的电影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